新零售的“中国速度”
2016年10月,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撂了一句——“未来电子商务平台即将消失!未来的十年、二十年,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,只有新零售。”
从今年开始,新零售便有了实质性的推进,无人便利店则成为推开新零售的第一扇门,并迎来了集体爆发期。
缤果盒子(BingoBox)开出了8家无人店,6月初登陆上海街头;紧接着,娃哈哈与研发无人零售店铺技术的深蓝科技宣布牵手;近日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“淘咖啡”也第一次亮相。
公开消息显示,无人便利店F5未来商店获得创新工场3000万元融资,并计划在一年内铺设5000个网点;缤果盒子完成超过1亿元的A轮融资。
除此之外,还有便利蜂、快猫Take Go、小e微店等,都在进行布局。
相较“中国速度”,亚马逊无人便利店Amazon Go仅在其西雅图总部开出一家员工店,还是试营业。
其实,新零售远不止无人便利店这一形态(有人把无人便利店看作是放大版的自动售货机),还有生鲜业态内的盒马鲜生模式,网红经济——个性化推荐基础上的用户购买行为,以及电商“牵手”传统百货业等。
如阿里巴巴在控股银泰商业和入股三江购物之后,还在今年2月份与上海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。
新零售“天时”到了的背后,其实是电商与店商的巅峰质变。
从电商方面来看,虽然电商的发展速度很快,但也进入了增长缓慢的“新常态”。
统计数据表明,中国消费者的互联网、手机和社交媒体参与度均在不断提高,但是数字消费者增加并没有转化为电商价值:从2011年74%的增速下降至2017年19%的估值增速。
同时,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,互联网上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,电商零售的经营成本逐年上升。
而且电商中能够获取较利润的产品几乎都被做遍,每个平台都在想办法提供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,想产生新的电商平台几乎没有可能了。
可以说,纯电商流量红利消失,线上零售平台已濒临触顶。
从《2016电商消费行为报告》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,电商只占社会总零售额的10%左右,绝大部分的流量和消费仍然在线下。
尽管电商还远没有达到革线下零售店命的气候,但电商的成长已经犹如一条鲶鱼,激发着整个零售业的变革,推动零售业嬗变。
从传统商业来看,在世界范围内哀鸿遍野。
沃尔玛、百思买、梅西百货、Sears百货,Target、JCPenney、Nordstrom、Kohls,从电商,O2O到全渠道,艰难奋战之后,大部分公司的股东价值已经损失惨重:Sears十年市值下跌96%,JC Penny下跌86%,Nordstrom下跌33%,梅西百货下跌55%,沃尔玛下跌1%,只有沃尔玛勉强保住。
商店的问题不仅仅是局限于租金上涨和客流减少,更多的是缺少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和对消费者的触达能力。
电商缺乏实体展示和购物体验,店商缺乏性价比的优势,新零售正是要弥合线上零售和线下零售的割裂状态。
过去十年,是店商阵营和电商阵营战略对抗的十年,撕逼累了,也到了握手言好的时候。正所谓,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、分久必合。
“未来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公司也将拥有最大的实体店,未来零售业将是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。这些力量并非命运,而是轨迹,必然而然。”——凯文•凯利
而消费者才是零售业进化的最直接动力,促成了零售业势在必为的变革。
如今,消费者成为商业的中心,借助移动互联网、社交媒体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全天候、全渠道和个性化顾客群诞生了。
新零售正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,新零售的本质是无时无刻的始终为消费者提供超出期望的“内容”。
智能化技术赋予企业全新的能力去改造零售业和零售基础设施。
智能商业的协同建立在感知、互联、智能基础之上。
感知指的是智能技术对场景的感应能力变得越来越强,最终使场景能够数据化,把宝贵的数据资源留存下来。感知和数据化是洞察客户需求的基础。
互联指的是打通不同场景的数据,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,从而创造更高的协同价值。
智能指的是整个零售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会不断提升优化。如新零售会实现更精准的销售预测、更高转化率的商品推荐、更合理的配送路线规划、更符合需求的库存计划等。
随着数据的完善和算法的迭代,产品的生产、推荐、交付都会变得越来越精准,各个模块之间的组合也会变得极其灵活。
消费和技术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,是相互联系、相互配合的。
综上所述,新零售从表面上看就是电商和实体店的“联姻”,智能产业与传统商业的融合,但也不能把新零售就狭义地理解为线上+线下的简单互动和融合。
线上+线下只是形式,内核是数据、商品与服务的打通。
线下与线上零售深度融合的背后,服务商需要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创新技术,构成未来新零售的概念。
新零售,是“渠道+技术+营销+物流”的一个体系化运作系统。
智能柜台模拟服务员
新零售的意义主要集中与智能化现实应用场景拓展,以及因此引发的相关产业链、产业生态的变化,更大的意义是对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。
如在就业问题上,一旦全面铺开,被挤出的中低端就业就将普遍出现;再如隐私方面,线上与线下融合,对隐私的攫取更为严重,技术手段再次走到了规则制定的前面……
进步与问题总是随影随行,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精彩推荐
(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)